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题: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 绿美广东迈出坚实步伐
中新网记者 程景伟
进入12月,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然处处郁郁葱葱,在这里,成千上万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安居繁衍。该保护区是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的14处自然保护地之一。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已达到国家公园创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并进入报批阶段。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为进一步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湾区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审议通过,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划定了路线图和任务表。
南岭山脉巍峨壮观。陈骥旻 摄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决定》提出,到2027年,广东要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
一年来,广东全力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等“六大行动”,统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前,广东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同步开展丹霞山国家公园设立论证研究。
南岭植被茂密。陈骥旻 摄
据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自然保护地综合巡护平台,实现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内现有自然保护地巡护工作全覆盖。同时,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针对区域范围内14.84万公顷天然林,推动形成天然林封禁保育管控分区,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近两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整合各类资金向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倾斜,重点在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逐步恢复其周边退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目前,南岭国家公园(拟设)通过整合交叉重叠,以及归并区域相近、相连的14处自然保护地,保存了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进一步优化了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更加突出。
同时,作为北江等河流的重要源头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构筑了北部环形生态安全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黄山区域,大片广东松生长在悬崖之上,形成奇特的蓝松奇观。该保护区相关负责人称,广东松学名华南五针松,最为奇特的是其松叶色彩随四季变换。
随着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据最新统计,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共记录分布有野生动植物5527种,以全省陆域国土面积1.07%的区域有效保护了全省56%的野生高等植物和68%的脊椎野生动物,且植被覆盖率和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鳄蜥被誉为“爬行动物里的大熊猫”。近年来,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对鳄蜥及其栖息的保护力度,鳄蜥野生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持续开展人工繁育与放归野外工作。目前,保护区鳄蜥野生种群数量约770只至875只,占全国野生种群的2/3左右。
近年来,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还陆续发现多种新记录物种,包括南岭开口箭、石门台蜘蛛抱蛋、石门台白丝草、北江蝾螈等。
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在韶关乳源县五指山集镇(小镇),每天一大早,人们买卖特色农产品、中草药等产品,土特产商铺、民宿开门迎客……当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拟设的南岭国家公园清远片区(阳山)入口社区。程景伟 摄
广东在开展南岭国家公园创建中,全力推动绿色惠民富民,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规划建设7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8处外围小镇,积极推进一批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建设。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广东通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扶持和规范南岭国家公园(拟设)社区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引导带动相关产业转型,促进增加社区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推动外圈层区域旅游发展。
2020年至2023年,广东省财政共落实前期工作经费约3.6亿元,省发改委、省林业局先后推动落实33个项目专项债资金40.19亿元,用于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辐射带动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广东已完成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3座小水电清退试点、国家公园入口廊道景观提升、国家公园勘界等项目,正有序推进智慧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和南岭国家公园博物馆等项目。
作为“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及其周边区域,分布有瑶族乡、瑶族村落等聚居区。在清远市阳山秤架瑶族乡、“世界过山瑶之乡”韶关市乳源县必背镇等地,当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瑶族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增添了更多的亮色。(完)
中新网通化12月10日电 (高龙安)白色的雪道组成巨大的“人”字,从山顶“写”到山腰,不同肤色的雪友在苍松翠柏间畅享滑雪的乐趣。
10日,中国通化·奥地利冬季运动高峰论坛暨滑雪比赛正式结束。在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中外来宾共同探讨冬季运动产业合作和未来发展前景;约80位中外选手参加滑雪比赛,完成了2023—2024年雪季吉林省国际滑雪比赛的开门首秀。
12月9日,奥地利高山滑雪选手在通化参加比赛。高龙安 摄
吉林是中国冰雪运动大省,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同处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通化是新中国滑雪运动的摇篮,当地坐落着新中国第一座高山滑雪场,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第一位亚洲滑雪冠军,冰雪资源得天独厚。
来自奥地利的丽莎(音译)参加了单板滑雪项目的比赛,动作行云流水。她表示,吉林的滑雪场建筑和设备普遍较新,运动体验感很好。
丽莎在家乡滑雪时,常与亲朋一同聚餐、狂欢,她喜欢这种氛围,建议中国的雪友也可以尝试。她认为,眼前这座滑雪场有足够的魅力和潜力,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商务副参赞尚曼恩站在赛场边,一边喝热红酒暖身,一边挥手为选手们加油。
尚曼恩多次到访吉林,力推贸易发展。她指向山顶说,这里的索道就是由奥地利企业提供的,又指了指周围,“很多游客在使用奥地利品牌的雪具。”
“尽管中国在冬季运动的某些项目上起步较晚,但其追赶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尚曼恩表示,奥地利企业和协会与中国冬季运动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愿意分享经验和专业知识。
12月8日,中外来宾参加中国通化·奥地利冬季运动高峰论坛暨滑雪比赛开幕式。高龙安 摄
此行,奥方带来多家企业参会,主营门禁闸机等产品的阿科瑟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总经理徐忆声表示,他们在吉林有8家大客户,希望通过活动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与更多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建立联系、促成合作。
Peter Schott是奥地利运动品牌Head的国际销售总监,在他看来,中国的雪场数量快速增长,设施已经和国际接轨,这是一大利好信号,他对未来的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通化市委副书记、市长高山表示,近年来,奥地利与吉林省多个地区在冰雪、教育、文化等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7月,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到奥地利开展经贸活动,加深在冰雪、医药、葡萄酒等领域的交流,双方不断推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务实合作。
奥地利驻华大使利肯表示,约有650家奥地利企业在中国设立了900多家子公司,投资总额约30亿欧元。中国已成为奥地利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以及奥地利在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庆祝此次活动之际,我们不仅要珍惜滑雪带来的愉悦体验感,也要珍惜奥地利和吉林之间持久的友谊和经济合作。”利肯说。(完)